什麼是失智症?
失智症(Dementia)是一種因大腦功能退化或損傷所引起的症候群,影響記憶、認知、行為與情緒,可能伴隨幻覺、妄想、憂鬱等行為與心理症狀(BPSD)。常見病因包括退化性失智症(如阿茲海默症、額顳葉型失智症、路易體失智症)和血管性失智症(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導致)。
失智症與老化的區別
- 正常老化:偶爾忘記事情,但稍後能想起來。
- 失智症:無法記住近期發生的事,甚至遺忘物品用途或曾經參與過的活動。
病程與發展
失智症病程分為初期、中期、晚期,正式診斷前部分患者可能經歷輕度認知障礙(MCI),其中 10%-15% 可能發展為失智症。
- 初期:記憶力下降,難以處理複雜事務。
- 中期:認知功能進一步惡化,可能迷路、出現妄想或幻覺。
- 晚期:生活無法自理,語言與行動能力喪失,需全面照護。
失智症的十大警訊
- 近期記憶喪失,影響日常生活
- 難以完成熟悉事務(如煮飯、理財)
- 語言表達困難,無法說出正確詞語
- 時間與空間概念變差,容易迷路
- 判斷力下降,警覺性降低
- 抽象思考能力退化,難以處理問題
- 物品擺放混亂,經常遺失
- 行為與情緒異常,如焦慮或憂鬱
- 個性明顯改變,變得多疑或冷漠
- 失去活動力與生活興趣
如何治療?
目前失智症還沒有能根治的辦法,但配合治療有較大的機率能改善或延緩病程,讓患者和照顧者都能有較好的生活品質,主要有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。
- 藥物治療:根據造成失智症的病因而有不同藥物,門診以「神經內科」或「精神科」為主,詳細門診資源可點選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了解。
- 非藥物治療:藉由音樂治療、藝術治療、芳香療法、認知訓練等非藥物治療,也能改善失智症患者的精神症狀與延緩退化哦!
正確認識失智症,建立友善社會
失智症並非單純的老化現象,過去失智症患者常被誤解為「老人痴呆」,但透過正確認識,我們可以建立更友善的環境,幫助患者與照顧者減輕壓力。
想進一步認識失智症或獲得更多訊息,請造訪台灣失智症協會官網,或關注 IG 帳號「記藝畫布」;若您有尋找相關據點、機構或學習照護技巧、調適等需求,請點選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了解更多。
資料來源:台灣失智症協會官網、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